Thursday, April 16, 2015

聖母峰之死Into Thin Air

特意找這本書來閱讀的契機很簡單,主要是這幾年來看美國影集的時候,只要是演述法庭戲的劇碼,都常常以登珠峰的種種事件,尤其是此事做為改編延伸。(最後一次是看Good Wife時又提到類似)

要不是去年(2014)發生雪崩事件,1996年的這場山難事件,堪稱珠穆朗瑪峰最嚴重的國際山難事件。

這本書出版的時候,受到了很多的爭議;如果再對照許多影集改編的劇碼,我想,不乏是死者親屬或者是其他生還者控訴作者闡述的不是事實卻可藉此出版書籍得到大筆版稅,又或者是其他登山者在山上的見死不救眼睜看著他人死亡...等等道德倫理問題。這,是一本很美式風格的書籍,加上作者本人,身為「戶外」雜誌的記者的身分,又隨隊上山親身經歷,事後重新探訪其他生還者,比對、查證,閱讀起來我覺得他算撇去自身情感的問題,寫了算是很客觀,平實且流暢的報導文學;即使一些臆測,引起死者家屬的不滿,但是,事件歷經20年,身為旁觀的閱讀者的角度來看,他的臆測推論,不無幾分合乎邏輯的道理。也曾經看過幾則書評,對於台灣遠征隊造成負累,引起山難事件的撻伐(最奇怪的是台灣人自己看了還跟著討伐)。不管是不是後來翻譯有修飾還是怎麼樣,但單就本書來看,作者並沒有撻伐哪一個隊伍或者爭論誰對誰錯的意思。他的本意,是盡量還原事情的真相,除了報導給大眾得知之外,我覺得也不乏是他想從中得以了解事件的一些疑惑(不斷的反證也確實釐清了他當時在山上信誓旦旦的錯誤),創傷症候群的一種療傷方式吧!

山難的造成,通常都是一些各別,當下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特別關係的小事,進而一個連帶一個,串起危機的總和,進而再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遺憾;就連作者在本書也有自白,覺得他自己也自以為「應該沒關係」的忽略了一些事情導致夥伴的性命喪失,對其他人見死不救的陰霾也永遠揮之不去。即便生還,我想,他也不見得好受,畢竟,那些死者都曾和他一起朝夕相處,為了同一個目標同甘共苦,一起度過六個星期的夥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