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12, 2020

希望的線

很久沒有看東野圭吾的小說了,主要大概是總覺得他後期寫的東西都比較不像本格派推理,而變成社會派路線。

這本【希望的線】也是如此。雖說有殺人犯的出現,但,被殺與殺人的根本不重要。環繞著的主題,琢磨於親子關係上。這點,還蠻有趣的。

以下略有透劇。

以編排的角度來看,這本主題架構的結構很緊密,算是環環都有相扣到。三方要角,最後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非婚生子女的秘密。究竟要不要告訴小孩本人,你的父母另有其人呢?!是生養的為大還是就生物性原理的為大??還是....?

Monday, June 22, 2020

跑出全世界的人Shoe Dog

我本來以為這種創業經營型的人生自傳會很難閱讀。沒想到出乎意料的好閱讀。這是NIKE的創辦人:菲爾.奈特談到他創立NIKE這間公司的故事

中文書名。取的不是甚好。相對的英文書名反而一言以蔽之;只是,中文書名要重新定名,真的也有難度。就這點來看,出版社已經盡力的找了相關類似的說法,只是,覺得這樣的書名真的很一般,有點隔靴搔癢,還是覺得有點可惜。

如果你以為這裡面談很多策略經營或者是甚麼教條類的經商管理,那可能會大失所望。事實上,這本書以一種平鋪直敘,相當生活口語的方式,陳述著NIKE這間公司是怎麼出現的。也因為如此,相當的引人入勝又好閱讀,你只會一張翻過一張想要繼續看下去。我也沒有想到一回頭看來,竟已經看了一半。而這當中,有幾個重點我很喜歡。

Monday, May 18, 2020

羅浮宮守護者&衝出冰河紀

無意中看到介紹,才知道羅浮宮與世界知名的一些漫畫家,從2005年開始陸續地推出一些以羅浮宮為背景,最為想像發揮順道介紹的漫畫。

第一本,就是衝出冰河紀。坦白說,除了日本漫畫家的漫畫之外,很少接觸西方國家的漫畫,主要還是不習慣畫風吧!這本衝出冰河紀乍看之下給我的感覺,也是這樣的。但,耐著性子再翻幾頁,發現,是有趣的故事啊!

Sunday, April 19, 2020

女力:零開始重量訓練

能如此快的翻完一本書,我也是覺得有點神奇。

行銷這件事情真的還蠻有它自己一套的哲學。書的內容不能說不好,但,看到這麼多人大力推薦我還真是有點吃驚。

端詳半天,個人淺見這還是只著重於課表安排上的一本書籍。雖然裡面有講述課表上所提及的動作,但,也許我沒有慧根,對於初學者或者半桶水來說,這些內容其實也沒有甚麼用,還不如直接看youtube還能找到一些動態影像。很多事情如果單純地模仿就可以的話,那這個世界還需要教練的存在嗎?!

每本書都有自己的市場。只是我也蠻驚訝的,接觸重訓也有段日子,書裡的動作我也都很熟悉,可是,就是以前不重視小細節所以才每次都是砍掉重練砍掉重練。有菜單又如何,如果連最基本的基本功都沒有辦法掌握的話,再好的課表順序都是沒有用的,代償的結果依然就是恆強的地方恆強,恆弱的地方恆弱。

Wednesday, April 15, 2020

人魚紀

同學推薦的,李維菁的書。

去年十月和同學聊天聊到教練的問題的時候,有些是事實,不太好直白說出口,怕有些人會聽成過於情緒化的字眼,講得很隱諱的時候,我卻隱約覺得同學理解其中之意,有些驚訝。

席間,她提到了這本書,但,當時她想要表述的應該是指不管是尋求舞伴或者教練與學員之間,追求的就是一種契合度;那種契合度,有很多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一種巧勁,不是非黑即白,對與錯就可以分說的東西。當時,大概有記得書名,但沒有特別積極去找,主要是李維菁的書,去年年初時,一連串看下來,覺得有點累,因為型式,都差不多。

上個月,某間咖啡店裡遇上了,隨即拿起來翻翻。

Monday, February 03, 2020

刻意練習

這本書的觀點,我認為每個人從小到大或多或少都有實踐過,例如:讀英文。由於不是本國母語,是以學習上必須要做所謂的「刻意練習」才會造就出不一樣的成果。道理,大家都知道,只是這本書替大家做一個脈絡梳理。

也因此,本書的幾個重點為:
在刻意練習前,你必須要先訂定一些明確的具體目標。這些目標,可分小的也可以分為大的,短期的,長期的。透過無數次訓練達成所謂的小目標之後,慢慢累積終至會變成長遠的成果。拿藝術或者運動類別的東西來舉例可能比較容易懂一些。就像跑馬拉松,沒有人會馬上就去跑一場42.195公里距離的馬拉松,多數的時候都是由最小的短距離,可能是一公里可能是兩公里可能是無數次的五公里之後,再慢慢累進去進行一場十公里的路跑比賽;而在這些過程中,透過不斷,有意識的專注練習,也才能夠慢慢修正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Wednesday, January 08, 2020

82年生的金智英

很容易閱讀的一本小說。

作者沒有用太艱澀的詞彙,平鋪直敘的描寫了1982年出生的金智英,從小到大所面對到的社會問題。

一直以來,韓國的重男輕女傳統文化,根深蒂固,饒是亞洲其他國家都已經轉變很多,講到韓國,我們還是會先想到重男輕女,與在職場上或者在家庭裏面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等遭遇。

心裡有底,但閱讀的時候,有些橋段,卻也讓我聯想到小時候甚至於直到現在,社會對女性的一種標籤化;比方說身分證上的一與二的分碼,職場上能力差不多但會先雀屏中選的會是男性,因為男性將來沒有生養小孩的問題。母親,這個字詞,一旦冠上去似乎就承載了很多舊式的包袱,即便2020的台灣,一場選舉戰就可以看得出來多少的候選人是拿著女性的性別歧視來大作文章,平行時空到已讓人無法置信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