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09, 2012

廣島末班列車 The Last Train from Hiroshima

照片連自:博客來

對於和戰爭議題有關的書籍,坦白說,我多半是沒有多大的興趣。最主要還是:太血腥、殘忍及太沉重,讀完之後心情也會跟著不好。如果不是去年去了一趟廣島,我想,這本書,我應該還是不會碰的。

這,不是一本好閱讀的書;倒不是因為內容,內容的部分,我很喜歡,除了震驚,當然也有之前我所覺得的不忍與沉重,但,最棒的部分在於透過一些倖存者的眼光或者說法,讓閱讀者瞭解到當時的原爆大概是怎麼樣的情形,尤其是那些輻射閃光,物理照射對人體的影響。對於原爆,我一直以為就像是維蘇威火山爆發那樣,高溫高熱也許讓人瞬間蒸發、碳化,殊不知如果是瞬間死亡,那還好,但光波物理照射所產生的變化,不僅僅影響到表面,還有人體的細胞、基因的突變,也因此,得癌症(跟化療一樣)的反而病情受到控制,近視得以矯正,正常的人卻因為白血球不斷的增生而變成白血病,或者內臟病變慢慢嘔血致死,高溫的燒傷、皮膚腐蝕的甚至見骨,器官位移卻還可以維持正常的功能(ex:眼球掉出、斷骨仍可步行),會很驚訝輻射所帶來的影響竟是這麼的可怕及深遠,即使現在看起來沒事,難保5年10年後病變,又或者自身這生沒事,但改變的基因卻遺傳給小孩,造成小孩之後的病變。


覺得不好讀的部分有兩部分,第一,是作者的寫法,作者的寫法是用類似劇本的寫法,也就是A角現身說法一下,下一段換B角,B角再換C角,問題是,探詢的倖存者資料史實很多,陸陸續續寫來再突然又回到A角;日本人名,很多都很類似,本來就不易記得,加上他這樣的寫法,又或者同一城市但不同地點的跳躍寫法,很容易看得七暈八素,搞不清楚現在到底在講誰,之前延續出來的狀況到底變成怎麼樣。再者,就是翻譯,翻譯人名的地方,選詞用字不太符合現在翻譯日系小說的用字,有時候看了不免有點覺得違和感(←當然,這是個人挑剔的成份比較多),再來就是那個「霹卡~隆」的翻譯,這,到底是什麼跟什麼,翻譯的時候一定要照著原本方式直譯嗎?既然是翻譯文學,就應該要轉換成我們熟悉用的用語(英翻日,中再順著英翻來寫,什麼跟什麼)。簡單的閃光變成霹卡,搞得我一開始滿腹狐疑到底是什麼。諸如此類的還有一些,但怎麼樣都比不上這個「霹卡~隆」,畢竟,這個詞代表著很重要的部分。

此書出版後,有些人也出現質疑真實性的問題。我並不想探討到底是不是百分之百真實。人,看事的角度本來就不同,尤其是受害者或者加害者的角色更是大相逕庭,著墨的眼光當然也會有不一樣。戰爭的時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問投彈者後不後悔、覺得罪不罪惡這種問題,很多餘;身為軍人,任務是什麼就是什麼,我不覺得聽命行事有什麼可以爭議的,重要的是,大家在已發生的歷史事件得了什麼。我很喜歡書中的結尾,尤其是提問:原子彈是哪一國的人投下的;而倖存者的回答是:我已經忘了是哪一國,大家應該要「以仁待人」站在別人的立場為他人著想,那麼,這個世界就會減少很多的紛爭。

讀到這裡,真的會覺得探究是誰的錯,只會成為冤冤相報的一個契機。就像美國自以為是正義的使者,不斷的與中東發生衝突,而信奉有仇報仇的中東人,造就了另一場911災難;而再之後擊殺恐部分子的種種行動,是不是又埋藏了不可未知的衝突報復的種子?!以前聽聞許下「世界和平」的願望,總覺得,都什麼年代了,誰還會想要有戰爭??偏偏,過了千禧年,炸彈沒炸到你家,所以人類還是沒有學會「和平」共處,不管是與他國,或者與自然界的萬物眾生。

未讀這本書之前,行經廣島平和公園旁邊的太田川。坦白說,那時只敢匆匆走過。原爆的時候多少因為被高溫灼傷的人躲到河裡去卻是仍難逃一死,背負著這麼巨大的亡魂之河,我很難承認自己能無懼地看待。看完了書之後,卻覺得,廣島,是個很勇敢的城市,直到今天,他們是這麼勇敢的面對世界的眼光,赤裸裸的將歷史所留下的傷痕攤然在大家眼前,讓大家瞭解到原子武器的可怕,世界和平的重要。

毀壞的遺跡、腳踏車、殘骸、照片雖然歷歷在目,但我相信有很多人也跟我一樣,到廣島因為不忍粹睹,匆匆一瞥,並沒有完全瞭解到種種過程的傷害,那不僅僅只是身體,還有更多的心理以及後來延伸出來的種種人際關係。而這也更突顯了此本書的不凡。

延伸閱讀:
鍾文音的廣島最末一班列車----這世上不該再降下黑雨 TinaRay的我讀 查理.裴列格里諾的《廣島末班列車》

2 comments:

hikawac said...

果然妳還是在這

其實只是想問
妳說寫到一半, 不知道會不會出爐的是?

Becky said...

@Dear Hikawac
對啊~我一直在這裡啊!Google沒倒大概也不會搬?!
寫到一半的很多,不會出爐的也很多;但,留在你那指的是:紳士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