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11, 2023

再也沒有蒜苗佐烏魚子了

按照作者自己講的,這本書能夠出版,是很荒謬的事情。而就我直接自己在王大閎書軒裡的書架上見到,真的有這本書時的心情,也是:天啊~真的有這樣的一本書。而且竟然是在王大閎書軒裡看到,這整個真的是太荒謬了。

會知道作者宋尚緯,來自於最近臉書的擲筊文。有趣之餘查了一下,他還是當代作者,作品曾經有詩集。坦白說,他的臉書記事,很凌亂,大概就是看到甚麼想到甚麼當個小筆記本的概念。東西非常的雜。除了擲筊之外,往前追溯大概還有一些他去看中醫的事情。當時我看臉書時有很多人敲碗:擲茭的這些快點蒐集成冊。焉知,這本書也是這樣而來,只是主題放在:看中醫時的碎念點滴。
就作者序來看,他自己也覺得這些稱不上正經,只是臉書幾句碎念的牢騷話或者有感而發,居然有這麼多人願意自動幫他整理集結成冊,甚至有三間出版社願意出書。坦白說,看過他臉書發文,再翻一下書頁裡的內文,會發現,很多真的就只是一些沒有建樹,白爛的垃圾話。整本書最正常的書寫方式大概只有作者序的這三頁文體。雖然用結構性來分析,能成書確實有點瞎。可由此來看,不由得也會去思考,一本書的結構非得要怎麼樣才能成樣嗎?! 一定要有前後文的對仗?一定要有豐沛的詞藻文體?一定要有所謂的內涵?可有沒有內涵的定義又是誰來定義?這本書的出現,顛覆了很多範疇。他的文字,能吸引人的部分,主要還是真實性與親切性。簡單容易閱讀,又很常在你我生活中都出現過,是以就算一開始是看熱鬧,看到最後,也都容易產生一些共鳴。

而一本書裡面只要有幾段或者幾句話能帶給你不一樣的視野,我認為,那就是一本有用的書。先不論裡面的內文。我個人很推薦作者自己寫的序,他很真實地寫道我們可能也都知道的,就是,身體早就有警訊出現,只是我們多數的時間因為習慣了,所以也不以為意。裡面有一句話我格外的喜歡:「許多時候面對身體是這個樣子的,沒有生病,沒有受傷,我們很難意識到身體的存在。」是啊!我也是因為為了追求馬拉松成績,在很多過度要求下造成下肢的一些損傷後才體會,人體確實有無限可能,可以接受任何的挑戰,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基因也不一樣,成就於別人身上的事情,照樣照抄不一定會在你的身上實現;也於是,在這些細小差異下,你才能感受到身體四肢各個不同的存在的功能,缺一不可。
我也喜歡醫生的推薦序。非常的簡短,甚至跟作者本人臉書的風格一樣,就短短一句話。可,短短一句話能帶給你啟發,那,就是成功。健康跟財富確實都需要經營。年輕的時候身體狀況好的時候睡一覺起來可能都不以為意。然,隨著年紀增長,各組器官也相對磨損老化,恢復力就是不會像青少年時期來得那般容易。於是,更加地得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運動;聽起來很老生常談,醫院裡走一遭,或者看看尚緯這些如同垃圾話的看診小記,多少會給閱聽大眾一點點啟發。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