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4, 2023

野島剛漫遊世界食考學

 

看野島剛在臉書的一些發文,已有一段時間。這位日本新聞媒體工作者,曾駐載於新加坡、台灣多年,對於東南亞、東北亞亞洲地區的民情、政經,都有一番深入的研究。政經方面,就不多談了;至於民情生活方面,有時候看著看著,都會覺得這個日本人比我這個台灣人要更了解自己生長的土地,看著看著只有越佩服之感。

台灣一般媒體工作者轉行書寫文章的風格,有時容易流於自己的情感投射,讀著讀著,很兩極,屬於同溫層的,共鳴感會很高;而價值觀的體現要有點不一樣,也很容易讓人覺得為了賣書而過於煽情或者浮誇。

同樣是新聞工作者偶爾的投書文章,我喜歡野島剛敘事的方式。他的文章,客觀,沒有投射過多個人的情感,平鋪直敘流暢的寫著自己的觀察與觀點。有疑問,就探索,去做田野調查;中間,喜歡的地方就說喜歡,不喜歡覺得不妥的地方就說不妥,甚至會再有爬根的執著,博學多聞,讀來讓人比較有收穫。

選擇食物考學這本閱讀先,算是對於其他作品集結成冊的試探水溫;畢竟從生活類的著手起,加上算得上是旅遊休閒,閱讀起來可能會比較不費力。大概讀了兩章,覺:真不愧是新聞工作者,大綱擬定的明確清楚,既是以「飲食」為主軸,觀光景點多半就也沒有著墨太多,點綴帶到而已,與台灣一些旅遊作品最後餐食、景點混雜在一起的大雜燴相較,主旨清晰又能突顯出各國風土的層次。這樣的書寫方式相當值得參考學習。

印象比較深刻的當然還是跟我們自己國土有關的「蚵仔煎」。說真的,他如果不寫,我還不知道蚵仔煎有著當初鄭成功因為在台灣缺糧的情況下,用番薯粉和著台南盛產的牡蠣做成了煎餅讓士兵充飢。進而形成了現今的「蚵仔煎」的縮影的傳說?不管真實性如何,光是一個「蚵仔煎」,野島剛可以從鄭成功在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歷史媒介下,做出台灣本土、廈門與金門之間的比較,讓不怎麼喜好蚵仔這道飲食,有點偏見的我,不免也讀得擊節讚賞。相較於做法與品種的不同,我確實比較喜歡金門的蚵仔煎要多一些,雖說之前去廈門無緣一嚐海蠣煎,但就文章的敘述而言,我相信最後兩岸三地,牡蠣煎這道品項,最後我還是會投票給金門的。

另外一則,則是泡麵這個品項的田野調查。即便身為日本人,田野剛對於日清企業提出,自己是泡麵的發明者,發出了種種疑問以及身為媒體工作者探求真相的執著。
泡麵(即時麵)這種加了熱水就可以直接食用的產品。在野島剛的田野調查下,揭露出源頭,或許應該是出自於台灣中南部的「雞絲麵」。這樣一說的讓我眼睛為之一亮,並非愛國意識抬頭,而是,驚嘆於可能連我們台灣人都沒有細細研究過「雞絲麵」與泡麵之間的關係。然,過往食用雞絲麵的影像浮出後,實在覺得我們沒有即時的連結也算是非戰之罪。主要是,小時候吃雞絲麵的時候,多半都還是用鍋子下去烹煮熟了來吃,與加開水「泡」來吃沒有辦法馬上對應連結。更遑論聯想到,雞絲麵的製成:也是油炸過來的細麵線;而台南的油炸意麵,更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了方便保存所以先將麵條油炸起來放著,等要食用的時候在加上熱湯調味煮來食用。傳於日本,多半還是於日據時代,台灣日本往來頻繁,一些移民或者到日本工作的人,思鄉情切,將家鄉的東西帶過去進而流傳。

飲食文化,作法製成當然多少都會有些差異,互相學習,也難免。說來說去,包裝與行銷確實是一門學問。日清的小雞麵加個蛋,過個熱水就可以吃了,不就跟我們的雞絲麵加個蛋倒個熱水也是一樣的東西嗎?!只是,在廣告行銷的推波助瀾下,瞬間變成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甚至於還變成是日本發明的東西了,也真是令人頗為唏噓。不過,身為日本人對於自己國家的人提出「發明」這一詞彙,倒引來了新聞工作者尋求的真確。這一點也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工作態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是自己最早發明的就不該說是自己發明的執著。

讀完此書,添增了對野島剛其他更鞭辟入裡的政經觀點的書籍的信心。想來應該也都是言之有物卻不會濫用艱澀詞彙賣弄浮誇的好作品,馬上圖書館預約了起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