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17, 2014

氣功跑步Chi running

圖片:連結自博客來

第一次看的時候,起源、想要追求的方式,比較偏心靈層面的很快就可以理解,主要是發現我也不是追速度追成績的料,然後每次為了賽事達不到月量逼自己練習也很痛苦,想找看看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不把出去跑步這件事視為功課,先讓自己先落實於生活中,習慣之後,可以變成自然而然的一件事。

以這為前提,概念相向當然很容理解,問題是第四章以後的實作方式。不得不說,看書,以為理解了,是一回事;實作,又是一回事。這無非是上過課之後再對照書籍有了新領悟。

利用重力的理論,所以前傾的概念,很容易理解,主要是因為之前看過姿勢跑法;綿裡針的概念也很容易理解是因為上過瑜珈,所以站姿下要怎麼想像脊椎向上延伸,提骨盆也不太難,問題是瑜珈屬於靜態,單一姿勢下很容易就上手,尤其是閉上眼睛的時候用想像的很容易就可以達到;可,跑步是動態的,光是眼睛平視,上頸椎維持住,不因疲憊而垂頭喪氣或者過度昂起都有點困難...更別提後面講的骨盆運轉,怎樣都無法理解。

實際聽過講師解釋後,發現,很多原本自己以為理解的部分,也都是不對的(大驚)。筆記一下:

1.中足落地。除了先前一直在想中足指得是哪外,後雖因為圖解看起來像全腳掌著第,有想到大概是指足部中間,但怎樣都沒辦法理解在有足弓間距下要怎麼踩到中間那個點。實際上課後發現,覺得書裡寫中足落地實在不太好,如果寫說「將重心放中足」我比較容易理解,也就是落點平均分配在大拇指下的趾球、小拇指下的以及腳後跟這三點形成的三角面,如果三點都平均施力,重心自然就會集中在三角形的中間,也就是書裡所謂的「中足」。沒上課前看書練,雖改成全腳掌,但是受到姿勢跑法的影響,前腳掌佈的點比較偏中,而非用大拇指跟小拇指下的腳肉墊著地,也就是我是前後一直線的施力,很容易造成外翻(←終於找到為啥看書改成全腳掌落地後變成內足弓痛,因為腳掌很容易外翻)

2.提起腳後跟。這個應該也是受到《姿勢跑步》的影響,我一直覺得「提」跟「抬」差不多,但,氣功跑步的方式比較偏向「划」跟「拋」(書裡寫撕膠布的比喻其實也很對,但第一次看的時候無法理解)

3.擺臂。太在意擺臂的動作,結果就是聳肩或者肩膀變得太僵硬不夠放鬆;還有我一直以為我手軸是向後擺臂,但實際上是向前,施力點都集中在往前。後經「滑雪」的比喻有矯正回來一點點。其實我一直知道自己很容易有聳肩的問題,看了攝錄跑姿後,肩膀確實也經常晃動;實際練習了一下發現更慘,肩膀雖然有比過往放鬆但還是很容易晃動,要克服既有的習慣,還是很難啊!

4.呼吸、步頻,完全跟不上,如果再加上擺臂,整個混亂到極點。我本來就是利用小步輻快步頻,但計算了一下好像還是差了四步,只有176。

5.放鬆轉腳踝的部分,雖然姿勢一樣,但後發現轉的原來不是腳踝而是膝蓋啊!

No comments: